初中部心理咨詢室 趙嘉欣
我們在生活中不知不覺會養成很多習慣:吃零食、熬夜、睡懶覺……明知道這些習慣不利于健康,但為什么有的時候就是改不掉?
這時候,也許你的心里有一個答案:意志力不夠。嗯,也許這是一個原因:
正是因為我們的意志力不夠強大
我們才不能抵抗草莓奶油蛋糕的誘惑
即使知道那是高糖高脂的食物;
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意志力來收住自己
才會再刷手機上浪費一個個夜晚
凌晨才疲憊地閉上眼;
也正因為意志力不足以抵抗倦怠的身體
(和被窩外的寒氣?)
才會見不到每個美好的清晨
……
實際上,從意志力的角度出發,有一個改變壞習慣的小妙招:想要減少某種行為,就減少這種行為的變化性,而非行為本身。
具體來說,假如你想要在飯后吃幾個泡芙(啊簡直太美味了),那么你就想一想,以后一年的每一天,甚至每頓飯之后,你都要吃上那么幾個胖鼓鼓的泡芙——你還會那么想吃么?小編都怕到時候自己變成了個泡芙(笑)。
然而,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杜克大學的研究者最近在小鼠身上進行了一項神經研究(發表在《Neuron》上),發現糖上癮的習慣會改變特定的大腦回路,而這種改變又反過來強化了習慣。
研究者首先讓一組健康的小鼠對糖上癮。實驗的方法類似經典的藥物成癮研究:小鼠每次按壓杠桿,就能接受一定劑量的甜食。在一定次數以后,小鼠對糖上了癮,即使不給甜食也仍會不停地按壓杠桿。也就是說,小鼠已建立起一個條件反射:按壓的行為是獲得獎勵的前提。
隨后,研究者比較了糖依賴小鼠和另一組沒有上癮的健康小鼠腦區中的神經網絡,尤其關注位于中腦的基底核(basal ganglia,亦稱基底神經節,但基底核為準確命名;它是大腦深部一系列神經核團組成的功能整體,參與運動控制、意識調節、記憶、情感和獎勵學習等功能)。
在藥物成癮研究中,基底核的電生理活動有兩條主要通路:D1通路發送“GO(去吧)”信號,激發個體對成癮物的追求;D2通路發送“STOP(停下)”信號,抑制這一追求(D1和D2為基底核通路的主要神經遞質多巴胺的受體,D1為興奮性,D2為抑制性)。
我們在生活中對任何事物的追求背后,都有這兩條互相拮抗的通路在調節。
研究者發現,相比于沒有對糖上癮的小鼠,糖上癮的小鼠腦內的“GO”和“STOP”信號都更加強烈。此外,在糖依賴的小鼠中,“GO”信號先于“STOP”信號出現;而在不依賴糖的小鼠中,STOP信號更先出現。
也就是說,對糖上癮的小鼠的“STOP”信號失效,失去了調節行為的“剎車”能力。
這些大腦環路的改變程度非常的強。研究者不必知道小鼠來自于哪一組,僅憑它們的大腦樣本,就可以判斷出哪些小鼠對糖上了癮。
所以說,一旦某種行為模式得以建立并強化(此實驗中為按壓杠桿以獲得更多糖),小鼠的大腦就會發生顯著而持久的改變。它們基底核中的“GO”和“STOP”信號都處于超負荷的狀態,“GO”信號最終戰勝了”STOP“信號,小鼠們也最終著了迷。
即使糖已經不會再出現,大腦環路改變產生的“想要得到更多糖”的強烈信號也會促使小鼠不停地按壓杠桿。這種信號是一種渴望(craving),對渴望的滿足會慫恿大腦想要更多。
但這一發現也有其積極面:既然對任何事物的追求都是如此,未來我們可能可以通過改變特定大腦環路來促進良好的習慣,同時剔除我們嫌棄的習慣。